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身边好人 > 好人榜

【敬业奉献】陈薇:护佑人民健康的巾帼英雄

撰写时间:2020-10-10 文章来源:首都文明网 (无水印)陈薇.jpg

  陈薇,女,浙江兰溪人,1966年2月出生,1991年4月特招入伍,1999年3月入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专业技术二级,博士生导师,目前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薇同志1991年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特招入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6年7月任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在此期间,在我院攻读了微生物学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完成了生物学专业博士后工作。2011年12月起至今,任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她长期专注生物防御及新型疫苗研究,主持建成全军生物武器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和全军特需生物药物中试及应急生产基地,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安全专家、军事预防医学专家、生物危害防控专家。入伍29年来,特别是担任研究室主任后,她率领团队历时10余年,成功研制出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炭疽疫苗,使我国对相关生物防御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03年非典暴发后,她凭着敏锐的科研直觉,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为了尽快验证这一判断,她率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接触,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使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期间,她担任“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组长,冒着余震危险率队深入一线,组织编写了《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为做好震后救援提供了重要支持。2014年埃博拉疫情暴发,陈薇率团队研发出的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同时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并在非洲埃博拉疫区开展了临床试验,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投身军事医学研究事业以来,她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选何梁何利奖、国家杰青、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带领团队获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团队、军队创新群体奖。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31项、I类新药证书3项、临床批件9项。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薇同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指示,牢记统帅重托,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迅速前出武汉开展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重点围绕疫苗研发、药物筛选、检测溯源、病毒致病机理、成果现场验证、流行病学调查等紧前开展科研攻关,是我军第一位奔赴武汉战疫一线的两院院士,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充分展现了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良作风,用抗疫科技先锋的担当作为践行了中国军人的初心使命。

  一是逆行勇当先,推动病毒研究快速突破。接到担任军事医学专家组组长的命令后,陈薇同志迅速抽组队伍、筹备装备器材,于1月26日率第一批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到达武汉后,专家组迅速确立了“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攻关、短长期兼顾”的工作原则,明确按战时思维、结果导向,将疫苗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检测溯源、专家指导、样本采集、成果验证、传播规律研究等工作同步展开,建立起前后方一体联动、军地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带领团队紧前开展致病机理、流行病学、病原学、病毒传播规律等研究,探明多病区新冠病毒气溶胶和物体表面的空间分布规律,首次揭示新冠肺炎患者早期恢复阶段炎症免疫特征;发现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单独使用时能发挥高水平的病毒中和作用,有关研究发现为疫苗和药物设计、病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崭新思路,6月22日该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二是临危挑重担,全力攻关新冠病毒疫苗。习主席作出“军队科研单位要以最快速度拿出疫苗”的重要指示后,她带领团队科学设计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路线,坚持“三班倒”“白加黑”攻关,分秒必争地推进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的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快速完成了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GMP条件下生产制备。针对重组腺病毒包装技术难点,实行3条技术路线并行,优中选优、快中求快,比常规流程节省约一半时间,仅用50天就完成疫苗研发制备。3月16日,该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并于当日20时18分完成了第一针免疫接种,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领先美国5个半小时。该疫苗属第三代基因工程疫苗,使用了重组生物技术,不含感染物质,具有安全性高、有效性长等特点,I期、II期临床研究试验结果良好,临床试验结果先后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6月25日,正式获批军队特需药品批件,能够满足我军应急使用保障需求,已在维和部队接种应用。该疫苗III期国际临床实验正在有序推进。

  三是超前做研判,快速筛选应急防控药物。疫情突发后,她敏锐察觉到这种前所未知的新型冠状病毒极有可能存在高传染性和危害性,当务之急是拿出有效的防控药物。她和团队成员放下手中其他课题,立刻着手对现有药物进行快速筛选,凭借对冠状病毒多年的研究了解,迅速判断曾在非典期间保护了1.4万名一线医护人员不被SARS病毒感染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可能对新冠病毒同样具有抑制作用,第一时间对“重组人干扰素ω”展开攻毒评价。实验表明,该药物在体内外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增殖,被列入军队储备物资应急生产、优先储备。她带领团队仅用24天完成5万支应急生产任务,第一时间调配4.5万支供军队援鄂医护人员使用,对实现零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自觉担使命,推进科研临床紧密结合。抵达武汉后,针对当时武汉病毒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她和专家组在一天内完成了帐篷式生物安全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迅速形成对10余种临床样本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累计检测样本8500多份,准确率达100%。率先提出建立“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技术平台,有效解决了新冠病毒患者确诊、非新冠病毒感染分类的迫切问题,精准判别978例患者新冠病毒、肺炎支原体等22种病原感染,迅速在军队定点医院推广应用,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带领专家组多次进入华南海鲜市场,采集多种野生动物咽肛拭子等样本,开展携带冠状病毒本底及其在野生动物中的进化变异、溯源和传播风险评估。先后向中央指导组、军队前方指挥协调组提交研究报告10余份,为实现患者应收尽收提供重要决策支持。孙春兰副总理视察专家组工作时指出:“你们这里是科研与临床结合做得最好的。”近日,为隆重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她“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